第128章 春荒(2/4)
一项,只因为一些读书人,羞于到粥厂,与普通灾民一样领取救济,情愿饿死,以全所谓的细节。
对此,老夫也有不同的看法。
如今全民赈灾,圣上也拿出了内帑的银子,两位太后共捐出3万两,贵妃也捐出了五千两。
满朝上下,自你我三人起,个个捐款,众志成城,只为救灾。
而这些灾区的读书人,哪怕帮着组织灾民,维持一下秩序也好。
帮着奔走,筹集救灾的钱粮也好。
去到灾区,宣讲一下朝廷的救灾政策,指导灾民前往粥厂也好啊。
他们却不思报效朝廷,死守在家里,等着朝廷发银子来救他们。
这样死读书,不知变通的读书人,于国、于民、于家何意?救他做什么?
所以,这些散发的救灾银,不应该白送给那些无用的书蠹。
只应该发给那些,为救灾奔走的士人,只有这些有责任、有担当的君子,才配领取赈灾银子。”
王首辅本就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此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震得两位阁老耳膜嗡嗡响。
半晌,赵志皋才说道:“元驭说得有道理,这一条给改一改?”
张位没出声,表示默认。
几天后,正在河南救灾的钟化明,收到朝廷的回复,见‘散赈银’这一条的修改意见,摇着头说:“非为朝廷优待读书人之道也。”
也只好照此执行,那些在家里,等着朝廷散赈银的读书人,也只好走出家门,为救灾奔走起来。
王衍爵写给族兄信上的观点,是来自舜华的牢骚。
舜华说:“全民救灾的时候,那些读书人,怎么可以置身事外?等着朝廷发银子来养活他们?
谁给朝廷交税?朝廷不保护纳税人,却去保护不纳税的蠹虫,真是好笑!”
做为小民,发发牢骚就算了,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瑞昌这边,吴知县先后组织了两万多灾民, 到赤湖边开荒,围湖造田。
舜华和袁族长买地以后,就在村子里挑选管理人才。
没办法,舜华,袁族长,袁鸿泰都不可能长期待在工地上。
王衍爵买了五千亩地,把地契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