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其他类型> 我在非洲当酋长> 第1670章 范氏义庄(2/3)

第1670章 范氏义庄(2/3)

影视作品学历史往往就被带沟里去。

    比如说‘秀才’人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穷秀才’。

    古代读书人要先到县里考取‘童生’,然后才能考取‘秀才’。而清朝人口过亿,296年历史,一共才出了二百多万童生,四十五万秀才。算下来就是整清朝大概每年一万童生一千五百个秀才,五百个举人一百个进士。

    这可是整个国家的数据!

    到了秀才这个级别就是享受类似于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等特权的。

    这样的情况下能有几个穷秀才?

    从范仲淹到现在千年过去,无数宗族一个又一个消失,但是范氏宗族从未衰弱:宋朝中进士者22人;明朝中进士者30人;至于清朝那就更多了,仅仅顺治时期他们家就出了12个进士!

    而这些优秀的族人不断的捐赠,到了清末时期,范氏义庄土地已经达到了5300亩。

    宋朝比范仲淹官大的人多不胜数,比他钱多的人也是随处都有,但是能辉煌千年的几乎一个也没有,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家不出败家子。

    氏义庄的存在也给别的家族打了个样板,于是别的家族也建立族田,还有什么‘祭祀田’、‘学田’、‘书田’等等。

    那么这是好事儿吗?

    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很多大聪明整天骂龙国的土地制度提倡土地私有制。

    这里有个血淋淋的现实就是:提倡土地私有制的都是富豪或者是那些穷傻子,土地国有制保护的其实是穷人。

    穷人才在乎房子,有钱人真不在乎那些东西。

    在建国之前,各地宗族的影响力甚至比国家还大,一些宗族规矩的威慑力比法律强大的多。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在建国那一年,徽州(现在的黄山市徽州区)一共有118万亩的耕地,其中有17万亩属于各个宗族的族田,占了徽州总耕地面积的15。

    至于其余一百万亩?

    当然被各个种族瓜分了!

    有了这些族田可以保证大宗族每一个族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生活条件和基本的婚嫁体面,那些大宗族可以通过教育不断产生新的精英一代代延续下来。

    然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