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搞学术的都不要命的(1/3)
夕阳的余晖给咸阳城镀上了一层疲惫的金色。赵凌带着阿青和王贲走出尚学宫高大的门扉,空气中还残留着白日里讨论的燥热气息。忙碌了一天,此刻终于能稍微喘口气。回宫的路不算远,马车辘辘前行。阿青坐在赵凌身侧,望着窗外逐渐暗淡的天色,眉头微蹙,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雨真的能打下来?”她对这件事始终心存疑虑。要问她信不信鬼神,她其实是信的。在她看来,赵凌所做的一切早已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畴。他那些匪夷所思的发明,洞悉未来的智慧,若说没有神灵暗中相助,阿青反而觉得难以解释。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旱涝灾害,不都是上天的旨意,看老天爷的心情吗?可赵凌却说要用凡人之力去打下雨来,这在她听来,简直是逆天而行。要不是她已经知道嬴政陛下还在人间,单凭赵凌这些手段,她恐怕真要相信始皇帝陛下已经飞升成天帝,赵凌可以请示天帝呢。赵凌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来,身体放松地靠在车厢壁上:“只要墨家那边能顺利造出射程达到七千米的高射炮,这事儿基本就成了,把握很大。”他语气轻松,仿佛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如今在墨家内部,早已开始使用赵凌告诉他们的计量单位,这也是科学推进的基础。碘化银这种催化剂,赵凌已经详细讲解过原理和制作方法,墨家的工匠们也基本掌握了。现在的技术瓶颈,就在于如何把装载着催化剂的炮弹,打到足够高的云层中去。七千米的射程,是赵凌根据气象知识所知的高度,正常来说五千到八千米都是可以的。赵凌对墨家的能力有着绝对的信心。千万不要小瞧大秦这些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些事情,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指明了方向,再加上足够的资源和理论支撑,以墨家那群顶尖工匠的钻研精神和巧手,假以时日,他们真能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搓出符合要求的东西来。华夏文明的底蕴深厚得可怕,特别是在思想和技术都异常活跃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深邃的哲学、宏伟的水利工程,还是后世所谓的“科学”萌芽,都曾有过井喷式的发展。赵凌所做的,不过是把后世经过验证的力学、光学、化学以及宇宙模型等理论体系,直接投喂给诸子百家,为他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剩下的路,就靠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实现了。“七千米……”阿青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脸上露出茫然的神色,“那到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