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有些眼熟(1/6)
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出了西坡矿,顺着砾石路又往北,半个小时后,看到一辆皮卡停在路边。
旁边立着一块石碑,写着两行字:乡宁县张马村八条埝梁窑址群。
王齐志提前联系过,乡宁县文化局专门派来一位科长接待,相互介绍,几句寒喧,皮卡带路,三辆车开进乡道。
又开了十公里,几辆车停下。
半旧的水泥路,荒草顽强的扎出裂缝,几座泥坑和碾槽遗落在路边。
只是简单的用彩条带拦了一下,工作人员解开揽绳,带着他们走了进去。
片石累就,坑槽有方有圆,有深有浅。还能清晰的看到中间用来排水的细沟。
林思成大致看了两眼:“这应该是清代遗址!”
以为他们提前了解过,科长点头:“确实是清代,当时主烧黑瓷和紫砂器,远销陕西、宁夏、内蒙!”
林思成笑了笑:“领导,再有没有早一点的?”
“有,还得往北开!”
上了车,又往前,看到路边几座泥窑,叶安宁指了指:“林思成,这是什么年代的窑?”
林思成瞅了瞅:泥砖垒就,大半已经坍塌,底部残留着泥胚入窑、成器出窑时的洞口。
“民国,仿磁州的馒头窑,估计是烧瓦罐烧缸的!”
副驾上的科长竖了个大拇指。
再往里开,看到几座彩钢棚,林思成精神一振:看规格,像是废瓷坑。
而且不少,至少有五六座。
开到近处下了车,都还没走到跟前,林思成又怔了一下:高兴早了?
瓷片和残器不少,零散的堆落在坑底和土墙上。盆、碗、盏、碟各种都有,虽然大都是白瓷,却全是日用器。
没下坑,只是要了块瓷片看了一下,林思成叹了口气:
东西不对,时间也不对。这是明窑,而且全是粗瓷。
瓷土虽经过过滤,但铁含量还是很高,只能用石灰和铝土增白。这样一来,胎体就会很厚。
就像坑壁上的那只还未来及得入窑的碗胚,瓷胎足足一公分……
“领导,再有没有到更早一点的,比如元朝、金朝,更或是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