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都市言情>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24章 京师天宫志(1/7)

第224章 京师天宫志(1/7)

    壁立百仞,峭崖如削。

    河水泛起浪花,轻拍着褐黄的石崖。日光斜泼而下,河面闪出银鳞般的碎光。

    古栈道悬在峭壁上,青石阶缝里残留着枯黑的苔藓。铁锁长栏,一座铁桥横跨东西。

    晋南第一渡,禹门口。

    古时又称龙门口。

    传说大禹治水时,此处水精成患,故开龙门,凿天梯。峭壁上的那些石梯,据说就是供水怪鱼精化人后,升仙的天梯。

    只是传说,但自古以来,龙门渡都是晋南、陕北之间的咽喉要道。

    过了渡口,水势渐缓,地形豁然开朗。悬崖峭壁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一片接一片的绿洲。

    这些全是古代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滩涂,土地很是肥沃。九十年代开始改良试种,首选花生。

    结果,一年种的比一年好,如今已经成了套种辣椒、韭菜、瓜菜,乃至中药的种植模式。

    赵大和赵二打问到的那几个废瓷坑就在这里,早近的一口是三年前挖出来的。

    但连年耕作,捡的捡,碎的碎。别说瓷片,两兄弟连点瓷渣都没找到。

    “师父,我们先去了县史志办,之后又去了博物馆,都没有资料留存。只是从一位已退休的老馆员那里问到,刚开始坪地的那几年,还挖出来过汉陶、唐瓷,以及金元时期的紫砂器……

    因为全是粗陶粗瓷,所以没有留样拍照……但老馆员说,基本都是从乡宁运往陕北、关中的日用器……之后我们专程去了一趟乡宁县,古窑址离这儿才二十多公里……”

    赵大事无俱细,林思成不住的点头。

    乡宁县烧陶极早,七十年代就发掘出仰韶文化(新石器)时期的古陶窑址,一直到民国。各朝代,各时期的陶瓷窑址屡有发现,而且规模都不小。

    特别是晚清民国,光有史可查的民窑有三十七家。

    烧这么久,工艺技术和制造水平相对于周边要高很多,肯定会往外卖。离渡口又这么近,经年累月,在河滩上留下几座废瓷坑并不奇怪。

    “就近有没有瓷土矿,问了没有?”

    “问了,就两处,一处在河津市固镇,一处在乡宁县西坡镇。虽然分属两县,但两个镇连在一块,古代乡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