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3 我即大明、我即万万人(2/6)
了。
当即便下意识说道,“陛下可问计于‘小仲达’贺环……”
话说完了,裴元才意识到黑贺环黑习惯了,差点又要激怒朱厚照。
裴元如果没记错的话,再过几年大明宝钞就彻底废弃了。
原因很简单,大明宝钞的实际价值已经低于印刷成本了,国家再发行宝钞,连纸墨钱都挣不出来,基本上可以说印多少赔多少。
这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供需关系造成的。
朝廷大量的往外发放宝钞,比如说官员的俸禄,功臣的赏赐,加印填补国家财政的不足等等。
但是朝廷回收宝钞的渠道却很窄。
这个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百姓产出的主要是粮食、棉花、生丝之类的东西,朝廷给官员、军队发放和消费的也主要是粮食、棉花、生丝这些。
所以朝廷征收的时候,就直接征收这些农产品,避免了商人从中赚取差价。
也就是所谓的本色税。
本色税全都是刚需产品,朝廷发下去后大多都能直接用的上,可谓诚意十足。
折色税对应的则是不容易征收的商品,比如说打鱼的卖鲍的,这让朝廷怎么收?
岂不是难为我胖虎?
于是折色的商品,就可以使用金、银、铜钱,或者本色税涵盖的那些东西抵扣。
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钞折色的。
那么钞的主要应用途径是什么呢?
商税,以及部分折色税。
商税,准确来说,是几大税关征收的商税。
因为其他的地方商税,朝廷也拿不了几个钱。
再考虑到刘瑾新政废除后,官员可以大量夹带避税,可想而知,这个本就缩减的口径,能够回收多少宝钞了。
折色税则是考虑到百姓手中可能会有一些宝钞,允许他们以一定比例搭配交税。
但是对于占大明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百姓来说,他们手里根本就没有余钱。他们能多存几石粮食就很高兴了,宝钞是什么?
所以,发放和回收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值,就导致了大明宝钞不断的贬值。
大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