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16章 他们何其相像(2/3)

第16章 他们何其相像(2/3)

我求你了。”“余切,签个名吧。”这话是王濛来说的,“你有一天也会发在《人民文学》的,现在签个名也不算什么。”虽然已经做出了这种决定,但听到王濛也这么讲,刘芯武还是心如死灰。余切的名字,写在了《人民文学》上。如同盖章落印,一锤定音。东四八条52号,《人民文学》编辑部。“我这段时间,禁止听音乐!”“这下出大事了!”王濛没想到听音乐会听出这种事情。他对刘芯武有种愧疚的感觉,刘芯武是他的小老弟,很多文学创作上有他的影子。做编辑,刘芯武自然已经做不下去了——余切永远不发《人民文学》都是因为出了个没水平的编辑。眼下他发掘了再多作者都没意义了,到处串门走巷,去沪市约稿啥的都没用……他的发掘是假的,他的努力是白费,因为做了一件顶坏的事情。这事儿随着余切越是出名,越让人发笑,最终会连累《人民文学》本身。哪怕王濛自己都会劝退刘芯武。但是,王濛还希望小老弟能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发光。“刘芯武,余切那种人是比较少的,但我们也能写我们自己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文学不是一个人的文学。”刘芯武没啥想说的,他整个人都是恍惚的。得!被折腾晕了,小老弟啊小老弟,你为什么要来听音乐呢?倒开水,抽烟,谈心三件套之后,刘芯武开始能进行交流了。“王主编,以后我去哪?”刘芯武说。“你毕竟是从《人民文学》出来的,找个好下家也容易,你跟那个冯骥财一样,去《中国青年》吧。”如果王濛能知道余切住在啥地方的话,肯定会换个地方。因为这杂志出版社离余切家距离不远。但又能逃到哪里去?刘芯武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他趁着夜色回了自己家。他住在朝阳一个叫“垂杨柳”的地儿,公寓楼。楼底下有售卖零食的摊档,摆出大量的瓜形的关东,用竹签子穿进去拿来卖。“来一串关东,多少钱?”“三分钱一串。”买了一串,舔上了。刘芯武陷入到回忆当中:一般认为他是蓉城人,实际上八岁之前他在渝市生活。他父亲是海关的职员,家住在长江南岸,每天上班都要坐“海关划子”(一种小的机动船)摆渡。来燕京的时候,他和余切一样,乘坐摆渡船出的家乡。正因为像到这样的地步,才酿成了事事要比较的心思,最后酿成大祸。唉。吃完关东,竹签子还留着的,刘芯武却不想扔掉了。他忽然挥舞着竹签子,像余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