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114章 杭城会议结束(3/5)

第114章 杭城会议结束(3/5)

凸的完全是一组随笔,像《世说新语》体式的笔记体;张成志写知青,居然写到哈萨克文化了;我的老乡阿城写的《棋王》更神奇了,跟我们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还有我自己写过一些还行的……为什么能成功,都因为是为了人来写的。”“它首先是表现在受到了读者的认可,然后才谈得上创作的艺术和技法,如果读者继续喜欢,那么这种文学还具有生命力,如果读者抛弃了,那么这种文学就要消亡。”“恩赫杜安娜——这个苏美文明的女作家,因卷入政治风波被刺死,死到临头了忽然写下了‘我’这个字,她意识到神灵看了她写的赞歌不能拯救她,只有那些普通人才能真的为她欢呼。”余切寥寥几语,说全了一整年的文学趋势。就好像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旁白,他的话简单而直接,却令人信服。李铎在心里暗道:总算是走入正轨了。许多人称李铎为“铎爷”,这并非是因为李铎真的文学造诣足够做所有人的爷爷,而是因为李铎年轻时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并且是个老运动家,他的江湖气息十分明显。他当然是欣赏余切的。余切又说:“今天已经是杭城会议的第二天,第一天似乎飞的太高,儒释道、周公解梦等等传说都来了,我们应该言之有物,和相关。我们还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这一次的杭城会议虽然是民间发起,但政府却参与了组织,我们吃掉了很多钱,如果只是为了扯闲淡,是有点可惜的。”余切的话很有效果。羞愧凝结在许多人的心头。一系列文学流派的革新正在发生,大家早已经意识到,只是缺乏总结和归纳。历史上,杭城会议之所以那样重要,是后来的人从当时人的发言中,总结出来的,是时代赋予其意义。而现在,这些总结直接就诞生了。作家们根据兴趣,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且发誓要刨根问底,直到确实搞出一些东西为止。如果有人发散思维得太过,又喋喋不休,其他人会出言阻止,或者干脆一走了之。此后的三天,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来。阿城的《棋王》被认为是一种寻根文学,此外,有好几篇出现了同样的特质,这代表大家原来在不约而同的写一种新事物,就好像生物进化找出最优解一般。大名鼎鼎的“魔幻现实主义”被拿出来讨论,它在中国又诞生了许多变种。管谟业肯定相当欣喜,他的个人魔幻现实主义要出来了。管谟业的《透明的红萝卜》描述了一种“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